11月20日,孟加拉人加力布獲知了從家鄉傳來的好消息:由他參與撰寫的著作《ONE YEAR OF PADMA BRIDGE ONE YEAR OF DREAMS COME TRUE》(譯名《夢想照耀現實 帕德瑪大橋通車的這一年》)正式通過了孟加拉國智庫ELCOP的評審,即將出版發行。
加力布是武漢理工大學跨文化交流與“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已在湖北生活21年的加力布說,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這十年來,他不斷收獲著來自家鄉的喜訊,“總部在湖北的中鐵大橋局,為我的家鄉修建的單體橋梁就有7座!”這中間,就包括孟加拉國人民期盼了多年的帕德瑪大橋。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0月10日發布的《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中,提到了克羅地亞佩列沙茨跨海大橋、中俄黑河公路橋、同江鐵路橋、中孟友誼大橋等一大批橋梁工程。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中國企業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修建的公路橋、鐵路橋、公鐵大橋等超過100座,遍布俄羅斯、孟加拉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共建國家共同推動國際骨干通道建設的重要成果。
建設“中國橋”的主力之一,是以在鄂央企中鐵大橋局、中交二航局、中鐵大橋院為代表的建橋龍頭企業。10年來,僅中鐵大橋局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就建設了17個橋梁項目。
以湖北建設者為代表的“建橋國家隊”參與建設了孟加拉帕德瑪大橋、援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泰國拉瑪八世大橋等一批世界級大橋。他們一次次成功挑戰“不可能”,展示出“中國建造”的獨特魅力。
在建設援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時,中交二航局成功攻克遠洋深海珊瑚礁地質、深水長周期波和高溫鹽腐三大世界級技術難題,征服“惡魔之海”。
復雜的地質條件,使得在孟加拉帕德瑪河上修大橋像是“在豆腐上插鋼筋”,被國外公司斷言“不可能建成”。中鐵大橋局、中鐵大橋院設計出“斜樁插打”的新方案,液壓打樁錘擊超260萬次,超越全世界所有橋梁,苦戰8年終于讓大橋跨越帕德瑪河。
一座橋,連通兩岸,造福百姓,繁榮經濟。中馬友誼大橋,結束了馬爾代夫首都馬累與機場島以及胡魯馬累之間只能靠渡輪往來的歷史,時任馬爾代夫總統亞明激動地贊譽該橋是“馬爾代夫通往未來的希望之門”。該橋自通車以來,通行流量上億人次。
孟加拉帕德瑪大橋,讓孟加拉國南部21個地區與首都達卡之間居民靠擺渡往來的歷史徹底結束,通行時間由七八個小時縮短至10分鐘。據孟加拉國相關部門測算,大橋為孟加拉國帶來每年1.5%左右的GDP增長,受益人口超過8000萬。
一座橋,連接人心,傳遞友誼,共贏未來。伴隨著“中國橋”的貫通,中國與這些國家更加相識、相知、相守。孟加拉國央行特別發行了以帕德瑪大橋為主題的紀念鈔;在泰國,拉瑪八世大橋被印在20泰銖紙幣上;在坦桑尼亞,“東非第一橋”尼雷爾大橋以該國國父尼雷爾的名字命名;在塞爾維亞,澤蒙—博爾察大橋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中國橋”。
這些凝結中國建設者匠心、智慧與汗水的合作之橋、發展之橋、友誼之橋,挺拔屹立在異國的高山峽谷之間、江河湖海之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高宗余說,世界十大跨海大橋、斜拉橋、懸索橋半數以上是“中國造”。中國建橋方案,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認可并采用。
湖北省“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秦尊文認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中國橋”,將不同國家、民族、個人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成為“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生動見證,彰顯出“天下大同、世界一家”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